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理论 理论时评正文

努力提高跨文化语境下的对外传播效果

2021/5/30 20:23:58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只有尊重各国自主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促进不同文明对话的交融,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加突出,占据了更加主动有利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努力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国家形象,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是我们对外传播战线上同志们的光荣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国际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我国主流媒体是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是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其有底气、有能力,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提高跨文化语境下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传递出去的信息引起国际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使国际公众对中国形成一个完整而正确的认知,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笔者认为,要善于发现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共同关注点和利益交汇点。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所以,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传播对象,即国际受众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信息接受行为,进而提升传播的有效性。而受众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等是受到其文化背景的深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由此可见,跨越文化的传播是何等重要。

  文化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发展,高山峻岭、江河湖海、沙漠荒原等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再也不能阻隔世界范围内国家间民族间的交往,远在天边的国家和民族变成了“近邻”,加拿大传播学家所描绘的“地球村”正日益形成,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对外传播活动也变得日益复杂,面向国际的跨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全球性、开放性、无区域阻隔的传播,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第一次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在第三十一届会议上发表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将文化解释为:文化是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除了艺术和文学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同生活准则、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

  文化的差异性

  历经漫长岁月的积淀,世界上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独特的‘自然’,没有第二种文化,能具有与它完全相同的‘自然’的形式。德国哲学家莱不尼兹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既然连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都找不到,那么,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和两种完全相同的文化。“千差万别”,才是真实而多彩的世界。

  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则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感知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空间、时间、服饰、颜色、体语、人际距离等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扩大,各民族的表层文化呈现趋同化的趋势。尽管各民族文化的表层,例如衣、食、住、行等方面易于变化,但文化的深层结构如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可以使文化的表层变得越来越相同和接近,但文化的深层结构却保持相对稳定,例如东西方人可以穿这同样的服饰,但其思维方式的差异却无法消除。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当代,高山重洋、地域疆界已经不再是传播的主要障碍,文化差异的阻力则渐渐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丹尼斯·买奎尔曾说过:“对于特定的内容或是任何直接传送的信息而言,语言都是极大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则是另一项藩篱,因为文化对于所接收到的内容会造成选择性的接受和诠释,以致和原有的信息产生分歧。”

  针对文化差异的对外传播策略

  要想获得理想的对外传播效果,占领舆论信息传播制高点,就必须跨越文化差异的藩篱。首先应该承认并尊重各种文化存在价值,抱着一种开放、宽容、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文化差异,并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认识文化间的这些差异,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解释和理解他文化中人们的行为。

  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审美标准、民族性格、兴趣爱好等,并进而潜移默化影响着其对于传播信息的选择、接受、解释与记忆。因此,对外传播若要取得成效,传播者必须对传播对象及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对传播对象国文化的了解不能仅停留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文化的表层,而应深化对人们的观念体系、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探索。对外传播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传播对象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才能对该国民众的民族性格、情感心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是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藩篱与对象国民众进行心理沟通的重要前提。除了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外,更要熟悉、理解咱们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体察到两种文化之间到任何重大或细微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鉴于我国对外传播的受众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复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处在不同的自然、历史、人文环境中,对外传播受众到价值取向和认知习惯也千差万别,不同国家的受众在信息需求、信息接收心理和接触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差异,我们国家发出的同一个信息,并非对任何国家的受众都有吸引力,我们国家发出的同一个信息,处于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受众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因而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力图避免简单、粗放的信息传播方式,必须要体现出传播的针对性和贴近性,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兴趣、爱好、认知方式和接受心理,并据此传播不同的内容。除了传播内容契合对象国受众的心理需求外,尊重文化的差异性还意味着传播者要用对象国受众所能接受的话语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传播,以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事实上,恰恰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才有了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必要,才有了相互沟通和对话的可能。

  文化的共性和相似性

  由于文化差异,各民族彼此间存在着程度 不同的交流困难。但是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逐渐发现,各国人民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如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对正义和善良的赞美、对美好事物天然的渴望等。

  不同的文化尽管存在差异,但相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世界上存在着适用于所有文化的固定的普遍的道德准则。一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他国民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作品充分展示出人性的光芒。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会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使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能够彼此交流、合作、生活并相互欣赏。因此在看到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相信、承认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交汇点的。

  人们不同的肤色、种族、语言、都无法削弱人类的共性。人类有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相互之间差异很大,但各种语言文字之间,却最终能够互相翻译、彼此交流,这又足以证明人们的深层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之间,是有共同性的。

  人类在行为、思想、情感、心理上的类似性,不用民族的文化所折射出一些共同性的内涵,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认识到不同文化中的共性或者说普遍性的特征则指引着对外传播工作者前行的方向。

  针对文化共性的对外传播策略

  不同文化中共同的话题是非常丰富的。在对外传播中必须找存与国际受众共同的关注方向、兴趣点、利益交汇点,并据此传播,以吸引全球范围内最广大民众关注的目光。既要关注宏观世界的重大问题,也要关注微观世界的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传播中要注重用具体的、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来表达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世界各国的文化都赞美人本、人性的一面,无论受众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不会抵制、善良、正直、纯真、公正、宽容、亲和、忠诚等人类优秀的品质。因此应在充分体现人类共通点品质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传播等内容,这样的传播内容会引起国际受众的共鸣,进而深入他们的心灵。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智慧资源,中国文化传统的诸多内涵具备了深厚的兼容性,有着无可置疑的普世价值,符合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共性要求。

  比如,在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的“和合”思想,“和而不同”、“和以处众”的文化理念,“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观念等等,即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对外传播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源。在对外传播中应该推广中华文化中的普世性内涵,并以此促进世界各民族间的理解、合作、交流与和谐相处。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中国发展“做得好”为中国故事“讲得好”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要以创新叙事为引领,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富于科学精神的时代话语讲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以中国视角展开着眼人类未来的世界叙事,不断形成和传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确立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相适应的国际传播,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吕凌凌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RI)

编辑:伊帆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